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營養疾病







症狀:發病魚隻呈深色的色素沈著、貧血及停止攝食,結果導致病魚生長遲緩及高死亡率。

解剖病變:肝臟腫大呈淺棕色,膽囊充滿清澈的液體,腸管呈灰白色,腸壁變薄及鬆弛,胃排空含少量透明白色液體,鰓呈明顯的貧血,此與血液相發生相當大的改變有關,因為紅血球數及血紅素減少所致。

組織病變:於肝細胞內可見ceroid,ceroid色素顆粒輪廓分明,分為兩種型態,
單一的小滴(single globules)或較為濔漫性的細小的顆粒狀(finely granular),
小滴型其抗酸性及各種染色性皆較強。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做水

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菌
 
氨(NH3/4)是硝化作用中,亞硝酸菌取得能量的來源,不能缺乏。

硝化細菌培養基可以用:
硫酸銨(NH4)2SO4,1公升的水大約需要2克;
氯化銨(NH4Cl),1公升的水大約需要1.621克。
(以上為參考值! 依您的生物床大小慢慢加,依上面數据一次加足有可能三個月都還做水做不起來 !)

硝化細菌培養基可分為淡水及海水兩種。

在淡水培養基中,可以用氯化銨 (NH4Cl) 或用硫酸銨(NH4)2SO4當培養基,可依細菌成長的快慢而做調整,另還需要其他的物質如氯化鈉等。另外可使用碳酸氫鈉(小蘇打NaHCO3)作為碳源及調整 pH值,使培養液的 pH值維持在7.5左右。

海水培養基包含硫酸胺、硫酸鎂、氯化鈣、磷酸一氫鉀、螫合鐵離子、鉬酸鈉、氯化錳、氯化鈷、硫酸銅、硫酸鋅等。另外使用碳酸氫鈉(小蘇打NaHCO3)作為碳源,並將培養液之 pH值調查為8.2。

硝化細菌在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有基質的附著,如活性炭、濾棉等具有孔徑可讓硝化菌依附的濾材。

使用氯化銨來培養硝化菌可以直接在池子裡培養,但須注重管理。培養時 pH值會因硝化作用而下降,要控制維持pH值在7.5-8.2。

因硝化菌生存溫度範圍大,常溫培養即可。營養鹽維持 5-30 ppm。DO. 1-5 ppm,採連續式培養,使硝化菌持續在成長,一般培養時間在二個星期到一個月後比較穩定,就可以放養魚苗,放養前幾天停止加培養基,放養前再測量水質以確定水質沒問題 。
 
培養硝化菌及亞硝酸菌都需要無機物,放有機物如死魚或蛤肉培養,還要有消化菌轉換成無機物,使用的有機物,容易把病菌或病毒帶入系統,儘量不這樣子做水!此外,在做水的過程中阿摩尼亞及亞硝酸值都很高,一般的水生原生動物都無法生存,會被毒死也有消毒水質的作用(水生植物不會有事)!
 
(以上資料為網路取得,有加上自己的經驗修改整理)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Biofloc設備及操作參考

 渠道式養殖池 以文氏管或氣舉式增氧及上下流動
 沈澱除去過多的膠羽
不換水Biofloc (BF) 和 循環水(CW)水質建構的比較
不換水Biofloc (BFT) 和 循環水(RAS)水質建構的比較
飼料粗蛋白的比例  所對換的碳氮比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亞硝酸會影響魚的免疫力


亞硝酸鹽會影響魚、蝦等養殖動物體內抗氧化酶活性,同時也影響溶菌酶的活力,從而降低養殖動物的抗病力與免疫力,誘發養殖動物疾病。


亞硝酸鹽對魚類有明顯的毒性,不過其毒性比氨小得多。在0.2~0.5ppm的氨(NH3)濃度下就會產生急性中毒而迅速死亡。但亞硝酸鹽對魚類的致死濃度為10~20ppm,相較之下,氨的毒性比亞硝酸鹽至少高出40~50倍。


亞硝酸鹽的毒性雖然沒有氨那麼強,但是它的毒性會直接影響氨的毒性,使氨的毒性有增強的作用。舉例來說,當水中同時含有亞硝酸鹽時,則氨的致死濃度會降低,也就是說不必達到0.5ppm魚就會致死,可能在0.3或0.4ppm就足以使牠斃命。因此 ,魚類的健康與否和亞硝酸鹽含量息息相關,要了解水中含有多少含量的亞硝酸鹽就要靠水質檢測了。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筍殼魚潛龍勿用



出門看天色  進門看臉色  養魚看水色  餵魚看魚色
縱有色膽包天 也萬萬不能見狗就騎 !

筍殼魚不語,自成人間鮮味,為人真誠篤實,才能感召人心。

十年磨一劍,從吃筍殼魚到養筍殼魚一路走來,愈是了解筍殼魚愈是沈潛低調,也許高調跟筍殼魚的個性有衝突吧!

降龍十八掌潛龍勿用,是降龍掌法中最省力的一招,順勢而為。筍殼魚是這一招的高手,平常沈在底部,有需要時才會動,完全不消耗能量,如浮在水面就是生病了,樹大招風,人高調容易被攻擊,要用很多時間精神去應付,失去本性,一樣活的不好。

養魚愈久認識的高手愈多,真正的高手,看不出是養魚的人,只知道別人在出魚時他也出,別人沒魚出時,他大出。土性水性真性情才是其人生,只有遇到大事情,才能見到他們的招式,飛龍在天。

魚不語 水常流 年年拼搏為魚酬,明朝萬一北風動,筍殼魚顏肥過冬!
 

夏天容易爆池的原因

最近在兩個地方的循環水養殖場,都有發現同樣的情形,大量浮頭死亡!


夏天水溫高,魚苗很會吃,食量大。但相對的水質也是一大挑戰。尤其在高密度循環水,養殖魚量大時,更要特別小心,當水中的排泄物多,水中的有機物多,正是原生動物最容易繁殖,此外,氣溫高,水中細菌多,水中溶氧也相對低,硝化速度變慢,亞硝酸偏高,雖不致馬上死魚,但也會降低魚的抵抗力,受傷不容易好並潰瘍死亡。


發生時間快慢不一定,依水質污染程度,一般過程如下:


水溫高 -> 吃多 -> 生物池污泥累積 -> 水質差 -> 原生動物增生 -> 魚生病 -> 暴發大量死亡

魚苗最容易感染的病原有寄生蟲和原生動物。寄生蟲引起的疾病,主要的外表病徵為體表發生潰瘍。防治方法有逐漸提高池水鹽度到15ppt,至於原生動物的病徵為食慾不振,體色變黑,防治方法只有改善水質,如換新鮮的水並且緩慢的讓池水交換循環流動,或每週至少停止餵食一次。

成魚常發生疾病,原因有水質變差所造成的緊迫、病原細菌感染,寄生蟲侵害及營養不良等原因,生病死亡的原因以細菌的感染最為嚴重。而病毒引起的疾病常造成肝腎臟組織的被破壞,原因是外來的傳染源所造成,病魚往往在病發後2~3天死亡(死亡率可達90%)。另外,原生動物寄生於鰓部,造成黏膜增生,魚呼吸困難、浮頭,很快死亡。



預防方式:

+ 適時清理沈澱池及生物池,注意生物池的處理效率! 

+ 提高循環水水流量 

+ 增加打氣量 

+ 常更換乾淨的水

+ 減少餵食,餵食絕不可以有剩料

+ 養殖密度放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