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耕養共生概述

今年前半年接洽許多耕養共生的玩家及賣設備的公司
大都是以水耕蔬菜及養台灣鯛為主,現在魚要換成筍殼魚
從理論上,小弟從UVI (維爾京島大學)的耕養共生大概了解一下,提供有興趣的農民參考
維爾京島大學的耕養共生研究已經有三十年的歷史了,每年都有開訓練課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加者


base addition 加鹼桶
rearing tanks 養殖池
degassing 脫氣池
classifier 淨化桶
sump 儲水桶
filter tank 過濾池



耕養共生設計
1.水耕區的水量是養殖池的二倍,面積是養殖池的八倍
2.養殖區的水流出後而經過淨化、過濾、除氣(有毒氣体)後才入水耕區
3.在水耕區的滯留時間約三個小時
4.接著進入儲水桶,經過混合鹼基後,用幫浦抽回養殖池

系統中ph值以添加鹼基為 Ca(OH)2與 KHO,調節ph在7.0~7.5,藉此補充飼料中Ca 與 K兩種元素的不足

耕養共生運作原理
1.植物的營養源來自飼料,投餵量決定水中的營養鹽多寡
2.經測試後得到合理的投餵率為 60~100g/day/m2 栽培面積


缺點 :
1.在批次生長後期,會有營養不足的現象,採收後,則有停止消耗水中營養鹽的空窗期
2.水耕區的微量元素鋅、銅、鐵濃度等同或較典型水耕液高,其餘元素都偏低,電導度及總溶解性固体相差更多

檢視養殖池的水進出水耕區的各項水質差異,結果流出後溶氧提高33%,總氨氮降低40%,亞硝酸降低 51%,硝酸鹽增加4%,因入水耕區前有打氣,所以溶氧提高,總氨氮及亞硝酸降低表示植物有吸收作用,硝酸鹽增加表示水耕區還是有硝化作用且大於植物的吸收。

了解運作方式,製作合理且節能環保的耕養系統是一項有發展性的另類都市農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可以選擇匿名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