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飼料的選擇
選擇飼料應注意下列幾點:
1.包裝紮實,不可有車縫線不良或包裝袋破裂之現象
2.飼料成粒要良好,顆粒勻稱整齊且外表光滑沒有粉末,呈味要有濃烈的腥香或芳香,硬度適宜,且不可有長黴的現象
3.考量飼料的水中安定性
4.營養組成需均衡,至少須合於國家CNS 規定
5.可以買不同廠牌的飼料比較其嗜口性及換肉率。
在適當水溫範圍內,池中水溫愈高,飼料消化速度愈快,攝餌量也愈多。養殖池中溶氧量對水產生物攝餌影響很大,溶氧飽和度在蝦類如低於50﹪—70﹪,在魚類若低於30﹪—50﹪則其食慾減退,攝食量也會急驟減少。池中若氨、亞硝酸、硫化氫等有毒物質濃度太高,則攝食情形亦受影響。
養筍殼魚使用人工飼料種類
1.浮性粒狀飼料
飼料原料經粉碎混合後,以水蒸氣噴入混合,再經螺旋轉進器強力擠壓通過模孔成型並經切刀斷粒而後乾燥而成,整個流程的原理猶如將製造麵包的數個步驟匯集在一部大機器中一體成型。擠壓過程因經高溫(135℃—175℃)及高壓(5—7kg/cm
),在飼料被擠壓出模孔外時壓力陡降許多,故飼料顆粒於瞬間膨脹而成為多孔且低密度的浮性飼料。此外,調節添加的水量、溫度及壓力尚可製出沈性粒狀料、慢沈性粒狀料、乾式軟性粒狀料及軟性濕性粒狀料;其中慢沈性粒狀飼料已應用在虹鱒及銀鮭的養殖;而乾式軟性粒狀料適合海水魚攝食的習性,目前在日本已實際應用於鰻魚、比目魚及青魽的養殖。
由於製造過程經高溫及高壓處理,大多數的澱粉(80﹪—90﹪)可被糊化,因而提高養殖物對飼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飼料中抗營養因子的活性亦會被降低或不活化;然而飼料中的維生素C損失嚴重,維生素B群破壞率亦高。以浮性飼料餵魚在本省曾發生數次事故,如美洲鱸的脫顎、金目鱸和七星鱸的斷頸及掉鱗,至於成長緩慢更時有所聞。其補救之道可在投餌之前,利用浮性飼料多孔的特性,將飼料浸潤在含維生素預混物的水中後使用;在日本則亦有將浮性飼料浸漬在含水和油的乳化液中後再使用。這些方法雖可略加改善浮性飼料營養素受破壞的情形,但仍有維生素在水中易流失的缺點,目前飼料工廠則採用後噴式造粒設備將營養素以外包的方式改善,其方法為將經擠粒成型的浮性飼料先噴上一層已受高溫破壞而須補充的營養素,再以魚油或油脂噴覆在飼料表面,如此可避免水溶性維生素的溶失,且外覆的脂類亦可作為能源或誘引物,鰻魚的浮性飼料多以此方法製造。
如果浮性飼料的製造過程營養素受破壞的缺點能克服,例如在飼料中添加對熱穩定的維生素C 的衍生物等方法來加以改善,浮性粒狀飼料仍不失為海水魚良好的飼料,因其具有以下之優點:
1.水中安定性高且浮於水面容易觀察魚的攝食狀況,可了解魚的健康狀況,以及避免因浪費飼料而造成水質惡化的缺點
2.澱粉糊化後的碳水化合物利用效率增高
3.以擠粒機製粒,配方原料的可變性更寬廣因而可降低飼料成本。
但浮性飼料製造機組的高投資及較高的加工費用(比一般粒狀飼料高出10﹪—15﹪)是其缺點。
2.沈性粒狀飼料
飼料原料經粉碎後與預混劑混合,再噴入水蒸氣加熱潤濕,經打粒機之模孔打粒成型,乾燥後包裝。沈性粒狀飼料的造粒過程中,溫度可達到70—100℃,有些營養物質會被破壞,其中損失最大者為維生素C,其次為維生素B群
目前投餵沈性粒狀飼料的養殖種類主要有吳郭魚、虱目魚及蝦類,因飼料沈於水底,無法觀察到攝餌狀況,當投餌過量時會造成水質惡化及飼料浪費,因而養魚場常配合使用投餌機,限量定時地噴出飼料讓魚搶食,以克服飼料在未被魚攝食前即已沈於水底的缺點。以沈性飼料投餵的另一缺點為粒子過硬,魚攝食後又會將飼料吐出,且有些魚當飼料沈於底部後即不喜攝食,因而造成飼料浪費及水質惡化;此外過硬的粒狀飼料不易吸水,若魚攝食過量後在消化道內吸水膨脹,當消化道過度膨脹時會壓迫臟器而可能有不良影響。
3.生鮮餌(下雜魚)
季節性的下雜魚經絞碎後的產物。在早期的鰻魚養殖及目前一些高價海水魚的飼養均以此法餵食,優點為價格低、誘餌性強、易被養殖對象接受。
缺點為:
1.因季節變化供應不穩定,且營養成分
(如脂質)
變化大
2.生鮮魚需冷凍設備保存,且解凍麻煩,不慎會造成細菌繁生,容易腐敗而形成養殖對象的病變甚至死亡
3.維生素B
、C、E及葉酸不足,因此日本在以生鮮餌餵食鰤魚時均添加維生素混合物來補充營養的不足
4.準備費時、費力且易造成水質惡化,影響養殖物的健康,此曾在日本夏季箱網養殖時造成內灣的氨上升及溶氧下降,使得魚類抵抗力降低而罹病死亡。
以上資料截錄來源 :水產飼料的種類與使用 作者:劉擎華 楊順德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 臺灣省水產試驗所竹北分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可以選擇匿名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