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老問題

最近去參觀兩個同業的場子,平時自己操作不會發覺,到別人的場子體會到一些問題,是要用最好的設備去處理養殖水還是操作方法要正確?

一位同業要工作上班,常常下料之後,會多留一些飼料在養殖池中,怕魚吃不飽,但筍殼魚往往吃飽了就不會再吃,沒有吃完的部份溶解在水體之中,小弟發現雖然有很好的生物過濾系統,水中的浮性污染物還是非常高,甚至有小蟲在水中飄浮,據同業描述最近魚受傷後傷口都不會好且愈吃愈少,想必是水中有機質太高,已經引起大量的原生動物及細菌滋生,這樣子,魚一定不舒服且傷口易引起潰爛。

另外一個情形是排便便的問題,一般肉食性魚不大會排固體大便,如果固體大便很多或是便便浮在水面上,可能是飼料的成份不適合這條魚,不能吸收的部份排出,一樣會造成水體的污染。

使用微粒分離機、砂濾機或過濾設備等是要排除水中的浮性固態污染物,但如果餵食方式不正確,一直投餵過量而吃不完的飼料,安裝這些設備確實非常有用,追究根本如果飼料營養成份完全給魚吸收且不過量餵食,一定可以減少過濾系統的負擔,甚至可以不用安裝昂貴的過濾設備並能降低飼料成本。

室內養殖場不應該有臭味魚腥味,養殖水面不應該有蚊子飛舞,水質不應該有飄浮微粒污染物,保持水質的乾淨,溶氧才會高,魚才會舒服不生病;水體中有機質高,除微生物量大會消耗氧氣還會引起魚的生病,養魚要關心水質往往比餵食來的重要!

一般看同業的成魚大概就可以了解養殖手法,例如魚體色偏黑不是水質不好就是密度太高;皮衣受傷不好看或是缺一隻眼睛往往水質都不好;大部份魚都有鮪魚肚則是飼料脂質太高;如果魚有臭土味則是水體中有一個以上的死水區存在大量的沈積污染物;另外煮魚湯時湯的顏色也可以判斷吃那種飼料有沒有用藥,以上是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可以選擇匿名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