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濁度對魚的影響

最近在研讀biofloc方面的資料,發現biofloc 有很多的優點,但有濁度及鹼度消耗的問題,鹼度消耗比較好處理,可以添加NaHCO3 或 CaCO3,但就濁度對魚的影響,找到的相關結論供大家參考!
 
濁度表示光入射水體時被反射的程度,濁度的來源包括黏粒、砏力等細微的有機物、浮游生物、或微生物等。濁度會影響水體的外觀、光的穿透、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水生動物的呼吸作用、淨水處理時的消毒作用。

一般水域中的濁度並不會對魚類造成危害,濁度太高有影響水中之溶氧量或阻塞魚鰓之虞,這些物質會覆蓋在鰓的表面,妨礙氧氣的吸收,被尖銳的有角的顆粒機械性的損傷鰓部,嚴重地削弱鰓的功能。當長期處於濁度大於100,000mg/l的環境中時,魚便開始生病,這可能是因為懸浮粒子過多使得魚類窒息,或是阻礙了光合作用而破壞底層生物群聚的緣故;一旦濁度大於175,000mg/l, 魚便開始死亡。

靜止的水體(如湖泊及死水潭)包含大量的水生植物或優養化,且沉積厚實的生物活性的底泥,如果未受干擾,這些底泥會保持在還原的狀態,當底泥被擾動,正常的情形下,仍有好的充氧水體覆蓋,水生生命没有受到不利的影響,但若發生在大雨過後的湍流或泛濫的水湧進潟湖,死水潭底泥被擾動與水體混合,則生物的氧化作用急速發展(此影響稱為水底的生物需氧量),通常造成濁度太高及影響水中之溶氧量。

鳳凰颱風在中部地區,帶來極高的雨量,連帶也使得復育中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流失3分之1到4分之1。負責復育的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工作站表示,過度的國土開發,造成土壤流失,使得颱風過後,水流濁度過高,是造成櫻花鉤吻鮭流失的主要原因。

蘇力颱風後基隆河魚大量死亡,以病理解剖及組織學處理,一般濁度過高對魚類大量死亡在其他溪流較為少見。是否造成河死魚,研究團隊進行魚鰓解剖了解死因,調查所採集的死亡魚體中發現,魚鰓並無大量泥砂阻塞的現象。濁度過高易使溶氧降低,且於基隆河發現之死亡魚體,多為較不耐低溶氧環境之鯔科魚類,當水體溶氧濃度過低,將造成魚體死亡,當魚體死亡時又增加水體有機物質濃度,促使水體陷入不斷分解耗氧的惡性循環,進而造成魚群大量死亡現象,而基隆河系長期屬溶氧較低之流域,因此魚體死亡事件較其他溪流常見。

若濁度過高,可利用沉澱法或過濾法以降低濁度;要去除重金屬可用螯合劑、pH值調整法或生物吸收法;另外可用活性碳去除農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可以選擇匿名留言哦!! )